三岁的小孩是无忧无虑的玩耍好,还是让她学习各种知识好?
儿童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是,让他在无忧无虑的玩儿中学习知识。
孩子从在娘胎里就应该开始了学习,也就是所谓的胎教,出生以后继续让他学习各种知识。
儿童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在玩儿中学习。
这里方法很多,比如说,给宝宝讲绘本。就可以用玩的方法来学习。讲拔萝卜的故事,我在给宝宝讲的时候,我们设置了一个拔萝卜的场景。然后,孩子在前边拔,我在后边拔,然后我们一起还在喊着,哎哟哎哟,拔萝卜,哎哟,哎哟,拔萝卜。这不就是在玩拔萝卜的故事吗?
你说是玩还是学习?看似是玩儿,其实在这个玩儿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拔萝卜的“拔”扛着萝卜的“扛”,这样的动词我们就用玩儿的方式,给孩子讲了。“高高兴兴”,老奶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是不是又把叠词教给了孩子。
夏天的时候,我带着宝宝在小区里,和他玩儿挖蚯蚓,和他玩儿跟踪毛毛虫。在这个玩的过程中,也把这些动物的习性,告诉了他。
夏天,我们打着雨伞,站在雨地里玩儿。孩子高兴得大喊,看着大雨从有斜坡的房子上流下来。给他讲房顶为什么要造成这样的形状。
教给小孩子知识最忌讳的就是给他像上课一样的枯燥讲解知识了,这样会影响他学习的兴趣。
要想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一定要用玩儿的方式把知识传达给他。
这样你的孩子才能越来越爱学习。
我是宁老师,一生做教育,现在与两个外孙朝夕相处,教育经验丰富,教育对象跨度大(零岁—18岁)欢迎关注我。
玩耍也是孩子知晓生活事物,感知人情冷暖的过程。玩中学,学中玩。把增长孩子知识和孩子玩游戏结合起来。玩球提高专注力,玩看病游戏,孩子学会生病看医生,听诊器使用,***,上药等,当然都是***装的。在玩中增长孩子的见识,词汇等,如助跑,拍球,如伤风了,发烧了,量体温等。
为什么不可以兼得呢?
知识无处不在啊。你带他出去玩,看到招牌上的数字,你就教他123。看见花,你告诉他这是向日葵。看见叶子,你说这就是绿色……能教的知识太多太多了……
除了基本的认知知识外,你们看见鸭子,给他唱“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看见月亮,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样又玩了又学了啊,一举两得,孩子还不讨厌。
至于系统的知识,等上幼儿园了,上小学了,他会有大把的时间去学习,老师会教好的。
“散养”还是“鸡娃”?其实教育并不只有这两种选择。在决定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之前,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3岁儿童正在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它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什么样的支持是他们当前亟需的?有的放矢的给予,因时制宜的制定教育方法,才能让教育事半功倍。
3岁的儿童处于吸收性心智阶段,他们需要安全、丰富、有序的环境以供成长
吸收性心智:指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
简单来说,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台***的摄影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全都无意识地吸收进来,作为成长的素材来建构自己。而且这些吸收来的素材,还会被孩子内化成肉身,并留下终生印记,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一眼便能看出家庭出身的原因。所以,安全、丰富、有序的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供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这是孩子吸收营养的土壤。
利于儿童探索的环境营造
儿童喜欢啃咬东西,喜欢用小手到处摸摸,这都是在用感观来体验世界的表现。3岁的孩子仍然处在这一阶段。我们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以老师讲,儿童听为主的,知识以抽象信息的方式进行传递,而儿童尚未构建好自己的大脑,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尚不足以支撑知识的吸收,即便记住了,也是通过儿童时期强大的记忆力来“死记硬背”,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吸收的效果。
要想让孩子理解圆形,就给孩子一个圆形。
他看到了,触摸到了,感受到了,这些具象感知都会成为他今后抽象逻辑的基础,帮他更好地理解抽象思维。
3岁儿童要争取的是生理的独立,生理独立是自信心、内驱力等得以实现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对于3岁的儿童,生理的独立是他迈向成长的第一步。自己穿衣,自己洗漱,自己吃饭等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正是培养他独立性、自信心和对世界的掌握感的关键。
3岁儿童处于语言、精准动作等敏感期,结合孩子需求,进行侧重培养
敏感期(the sensitive periods)是指一个生物刚生下来,还在成长的时候,所获得的一种特别的感觉力(sensibility),它是一种短暂的倾向,仅限于获取某一特定的特质或特征,一旦取得该特质,该敏感期即结束。简单来说,就是儿童在某一特定时期,会表现出对某种特定技能的强大兴趣和学习偏好,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迅速掌握并内化。
根据儿童敏感期的特点,3岁的儿童正处于语言、精准动作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进行语言、体育锻炼方面的培养,也会收获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同敏感期出现时间分布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所以父母们与其为了选择“散养”还是“鸡娃”而头疼,倒不如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为儿童提供安全、丰富、有序的成长环境,让儿童能够体验到“做中学”的快乐,并根据儿童敏感期有的放矢的提供教育素材,以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不教而教的效果。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既不能让孩子一味的玩耍又不能让孩子去死学知识。三岁的孩子正是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光玩浪费了宝贵时间。不让玩一味地学习又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上学的时候就不爱学习啦。偏左不好偏右也不行。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也就是寓教于乐。学什么?不是学以后上学的时候教师教的东西,那些到时候再学不迟。学动手动脑的游戏,学孩子自己喜欢的才艺,或者是唱歌或者是跳舞,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换,千万不能说这个以后考大学能加分必须学,那就是揠苗助长了。
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还有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亲子活动的方式很多,可以自行百度。
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比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爸爸妈妈吃等等。
最后祝你家宝宝健康快乐成长,长大做国家栋梁。我是杨先生,乡村孩子王,关注我给你讲我的人生经验,谢谢!
出生于七十年代的爸妈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咱过去幸福吗?
我们自己的孩子比咱们过去幸福吗?那要看我们怎么定义幸福。
1. 如果是从大的环境,物质丰富的条件来讲,当然他们比我们幸福。今天我去超市给孩子买了三文鱼,我妈妈就对我的儿子感叹道:“你妈小的时候,姥姥都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三文鱼!有次你妈非要吃香蕉,姥姥没钱,舍不得买,为了一根香蕉,把你妈揍了一顿。” 妈妈还心心念念的记得因为一根香蕉带来的惨案。呵呵~
2. 孩子们在现代的社会当中,他们所接触到的视野和信息量也跟我们那个年代完全不同了。我的儿子还不到一岁半,就已经知道怎么样打开手机,在手机上划来划去了。
3 但是很奇妙的是,世界就是这么的平衡,虽然他们的环境,物质条件比我们那个时候好了,可是我总觉得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人与人缺少了温情,孩子缺少了童真。
小的时候即使天黑了,我和小伙伴们也会在外面弹弹珠,跳皮筋,没觉得有什么害怕。现在的小朋友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天,没有大人陪着,危险系数是很高的。
4 他们虽然吃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看到很多新鲜事物,所以在他们的内心当中,就失去了得到好东西的那种喜悦,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好像稀松平常。你说这样的孩子是幸福吗?
所以我真的是期待自己的孩子在当下环境能够有感受力,能够有想象力,有美好的表达力,能感知生活当中的美好,感受到邻舍的彼此相爱。
我是阿土婆,与你分享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