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林黛玉这样忧郁悲伤爱葬花的人吗?
黛玉葬花是文学作品里最经典的形象之一。堪比梁祝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 。虽然不若前二者悲壮,但透着柔柔弱弱的美感。
黛玉是一个不可***的人物,葬花也只有黛玉做起来才无违和感。黛玉的诗情,黛玉的痴情,黛玉的遭际构成了葬花的底色,别人是学不来的。在痴龄化蔷时,只看见抠土,宝玉就急了以为那人在学黛玉葬花呢,差点喊出来。如果有第二个人也边吟诗边挖坑埋花就会被说成不为新奇反而可恨了。
再说说现在的人,有没有悲伤的,有没有会诗文的,有没有不用为了吃饭穿衣发愁的?有,肯定每种人都有,但都具备的呢,就不多了吧,何况,最重要的是现在的人,细腻柔弱的感情逐渐被粗粝的生活打磨得棱角分明,谁会为了谁痴心到致死无悔?
黛玉生活在象牙塔般的大观园中,纵有万般心事和谁诉说,除了一个宝玉是知音,到底不能时刻相守。反观现在,手机游戏,电视节目,天南海北的旅游线路哪项下来不都比葬花减压。实在无法排遣有的人疯了,有的人直接跳楼了。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社会不具备产生葬花这种小资情调的解压方式,压力轻的,会觉得那矫情的出边了,压力实在大的一了百了了。简单粗暴,省事,费那劲干嘛?
现实生话中有林黛玉这样忧郁悲伤爱葬花的人吗?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大都是来源于现实而又有高于现实,《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小心眼”而又“弱不禁风”,在“现实生活中有林黛玉这样忧郁悲伤爱葬花的人吗?”,当然会有,只不过少之又少,并不多见。至于“爱葬花”只是具体的个人行为,现实中这种具体行为,很有可能会转换成其他的行为方式,类似现象却是可以存在的。正如“含悲葬花”,“惜春落泪”行为虽不同,本质又有什么区别?。因此现实生活中类似林黛玉这样的人,是会存在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古代,并非近代,人们的审美覌当然也就有所不同。古代封建士大夫欣赏士女的“病态美”,习以为常,“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弱柳扶风,轻言软语”“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在今看来,这本身岂不就是一种奇葩的“病态”,林黛玉式的人物大概也只能存在于古時。
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必将是“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健康潇洒而又阴柔善良。妇女能顶半边天,华夏大地,各行各业又岂能离开新時代女士。宇宙飞船“神舟”号上天,潜水器“蛟龙”号下水,岂不也有女士。当然也不否认个别类似林黛玉式人物的存在,只不过也总会多多少少伴随一些现代化气息,毕竟不是古時?。
谢邀!首先感谢题主懂我才邀答!
有!不是现代。现在的美女像花蝴蝶飞来飞去,哪有时间侍候花草,现代的美女一双大脚,踏着油门,车有备胎,失恋靠下一段恋情疗伤,哪有时间多愁善感?现在的才女一等理想去国外,二等愿望做白领,三等在早在大学有恋爱,哪里还记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林黛玉葬花有她的时代背景,一,她生长在江南古韵的苏州,那里的山岚飘渺,如烟如画,那里的小桥流水,家家有盆景处处开树花。那里的山石榴裙,女子娇娜,林黛玉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朝哪一站都能闭月羞花。那时的侯门深似海,林如海自家有后花园可以供林黛玉怡情养性,有多少多愁善感只能付于诗词于朝花夕拾之间。如果大家去过苏州的园林,就知道那里的花草会说话,那里的古迹会留连。那时的黛玉在丧母后,因父亲林如海去扬州赴任,千丝万缕动离情的黛玉怎么不会在身体欠佳时多愁善感呢?何况曹雪芹又偏爱杜丽娘偏要游园惊梦,所以才有了歌词葬花吟,又有了诗词冷月葬花魂!加之曹雪芹有意写到了大家闺秀不仅会描龙画凤,女红针功,还有扛锄头爱劳动的农民风,自家的花园朝夕相伴,岂有不侍弄不葬花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