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是什么阻挡了你浪迹天涯?
谢谢邀请。
出去,离开家,浪迹天涯……每个年轻人心里恐怕都有过这样的念头。“浪迹天涯”是我们普通人的说法,到诗人笔下换了一句话:“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由此可见,远方,对所有的人都充满了诱惑。
前几年有个女教师,不甘于每一天过于平淡的生活,留下一张纸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博取了多少羡慕的眼光?她去寻找远方的诗意了。能潇洒转身离去,实在牛人。
现在生活中,更多地人心中那份“去远方”的念头,仅仅停留在想一想的程度。为什么?
1.亲情:去远方一段时间回来,那不叫流浪,叫旅游或旅行。远方不过是一根风筝线,家里有扯风筝的人。这个攥着风筝线的人是谁?父母、兄弟姊妹、妻儿、丈夫、公婆……都有可能。内心深处的小柔软,被牵者的手轻轻一拉,风筝便乖乖地回来了。像三毛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还有不一样的文化理念养成的不一样的价值观念,都是影响浪迹天涯的可能;
2.理想和现实:理想中的远方,有美丽的景,美好的遇见,浪漫的邂逅,意想不到的发现等,书中描写的种种,真正走出去极少能碰上。现在有很多资料证明,三毛的撒哈拉,有很多源自他的创作而不是现实描写。他与荷西的故事固然美好,却也是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可能。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一切,可能让已经去了天涯的人,快快地回了家。家中习惯的生活,远比“天涯”更有亲和力与美;
3.经济原因;浪迹天涯要有资本。个人能力是一方面,雄厚的经济基础更重要。像高晓松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外出,钱不是问题了。然后,他们已经获得的影响力,反过来帮助他们得到更多的金钱。他们的“流浪”,是另一种形式的挣钱。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你的流浪目的地在哪里?有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如果流浪有终点,不过是换了个生活的地方。如果就想浪迹天涯,没有经济支撑,难度不小。
先问下自己,有没有具备多种养活自身的能力?身无分文的时候,怎样用最快的方式获得一碗饭?有没有放下身段,厚了脸皮求一个短工的准备?
人生,随心所欲很难。孔子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不逾矩。这个“矩”表明,就是到了七十岁,该遵守的规矩不能不遵。社会中人在今天的羁绊更多。如果是房奴,“浪迹天涯”的念头都不能有。老老实实做人,挣钱还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是而已。
浪迹天涯,是一个成语。指一个人在天地间漂泊流浪,走遍天下,像落叶一样漂。浪迹天涯绝不是一个人的旅行,而是一个人的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更不是那诱人的诗和远方。
一,从生活层面上讲,浪迹天涯就是流浪汉,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像树叶一样的随风漂流,旧时指一些江湖艺人,一些为谋生计的小手工艺之人都可称得上浪迹天涯,他们流离失所风餐露宿,四海为家,是处于生活的无奈。
二,从精神层面讲,浪迹天涯是一种洒脱。无论过去和现在,会有这么一些人,为了摆脱社***带来的压力感,惑者是一种对人生的迷惑,惑者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等,而进行一次人性的挑战和偿试。
三,从名人效应来讲,唐宋诗词大家,如李白,孟浩然,王勃,苏轼,陆游等,他们都是政治上遭到破害以后,被皇帝贬谪流放到荒蛮之地,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聚,有志不能奋,报国又无门的情况下,把对社会和政治的不满,人生的大落魄以及对生命无限美好的追求,淋漓尽致的洒落在山水之间。用诗鞭和词马来驾驭自已的人生。所以,浪迹天涯不是什么人的阻挡,而是你个人的选择。
人各有志,看你修什么道,如果你修家道,你就不能随心所欲的浪迹天涯,你要把家修的圆满,即便是未能展示你走江湖的能耐,你还是死守在家。如果你修江湖道,就不能带着全家老小去浪迹天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都是以家多中心,也就是修家道的是大多数,浪迹天涯走江湖的很少,因为家里有责任。阻挡我浪迹天涯的不是别的而是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