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如何进行备考?
一、了解考情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笔试,首先要了解相关考情。小学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今天的讲解主要以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为主。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考察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是否具有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等等。那怎么考查?
根据对历年考试考题的分析可知,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型和形式基本保持不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报告分数120分,折合分70分及格(即卷面分数要确保达到96分);考试模块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6个部分;主要题型包括单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和教学设计四类,其中,单选题占27%,简答题占总分值20%,材料分析题占总分值的27%,教学设计题占总分值的27%(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几种题型分布较平均,这就要求考生四种题型都要重视。
二、各个突破
1. 选择题和简答题
从历年考题中的,一套试卷中包括单选题20道,每道2分;简单题3道,每题1分。90%的题目题是常规题,我们讲义上有对应知识点,看的比较直接,还有个别单选题需要大家深入分析或者扩充相应知识点,;简答题一般前两个比较基础,至少有一个是我们所说的偏题,这就需要大家综合分析作答,但这样题目很少,所以一般拉不开分数。综上所述,在选择题、简答题方面需要大家注意的就是吃透教材,精细掌握尤其是六大模块中的基础知识,主要集中在教育基础、学生指导、教学实施单选题考点居多,具体重点知识点如下:
2.材料分析
两道道材料分析题中,一道是比较常规的材料分析题,比如考教学原则,德语原则等内容,则另一道材料题比较灵活,需要同学们的综合应用的能力。我们可以把材料分析题分为两类:一类是评析类,要求考试分析材料中某老师的行为,这样的题目就属于常规类的问法,主要的作答点包括: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教学原则、德育原则和班级突发***处理原则;第二类是建议类题目,要求考试给出正确的做法,这种类型的题目就需要大家综合考虑,主要的着手点有:教学原则对应的要求、教学方法、班级突发***处理方法、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等等,需要大家从多方面思考作答。
3.教学设计题
教育设计有六小题,任选一题作答即可,总共40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切忌不要多答,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最终成绩也是按第一小题给分。因为教学设计题所占比重较大,技巧性较强,容易拉开分数,需要大家重点把握。总体来看,教学设计是与学科知识联系最紧密的题目,六个小题分别设计语数外音体美的知识,相对来说,语文比较容易,大家可以优先考虑。以语文为例,整理材料分析需要回答三个小问题,第一问基本考查的是专业的学科知识,比如要求考生进行文本解读,这就类似于高考与文中是诗歌鉴赏,需要大家在修辞、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第二问一般要求考生设计教学目标,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分别达到什么程度;在第三小问的设计会涉及到我们的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如设计3组课堂提问或者设计导入过程,相对来说没太大难度,但是需要大家掌握一定的技巧,并多加练习。
希望大家能够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部分的内容和题型有大体了解,进入有针对性的复习!
大家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时,可以先学习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在进行科目二的学习时,一定要进行写作的训练和提升。另外,中学教师资格考生也要同时学习科目三(学科知识),尽量提升自己解决2个科目的能力,因为这2个科目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是最难的。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一个知识点很多的科目,建议看书,掌握基本的知识点,练题,看题中主要,常考的知识点或寻找一些教学大纲做了解,然后刷题练题
选择题 21道 42分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与原则,中学生德育,教师心理,教师工作等等,考点多而细,知识性强。需要在理解基础上记忆。重点是教育家及其理论,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很难,很重要!
辨析题 4道 32分 难点之一,出题范围极大。首先一定要判断对错,态度明确,不能含糊。多为概念混淆,即A就是B,答题要点是分别概述A的含义,B的含义,然后说二者关系,实在说不清楚,就说二者不可等同。例如,负强化就是惩罚。先解释什么是负强化,再解释什么是惩罚,二者内涵不同,不可等同。解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大白话也不是不可以。
简答题 4道 40分 划重点,考过的基本不会再考。网上很多考前必背一百题之类的,去掉考过的,背,背,背,一个字都不差的背,考过的也可以稍微看一下,有可能辨析题和材料题中会用到。答主大概整理了40多题,考前三天,每天默写一遍,其中压对两道题,另外两道见过,没背,写上了部分。
材料分析题 2道 各18分 共36分
按传统来说
第一题一般是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德育方法,德育原则中的一个,通常教学和德育交***。当然也有例外,如2017下出了义务教育发展理念,内心无数mmp!
第二题会具体一些,一般为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动机,中学生心理特点,情绪特点之类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要善于总结。一味的死记硬背效率并不会很高。所以学习其实就是个不断总结消化的过程。另外科二那么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理论,总结也是一个梳理学习内容的过程,让知识更有条理,更好记。而且总结已经把书中的要点摘出来了,后期复习的时候,就不用翻书,直接看自己的重点就行。
但话说回来,有别人总结好的知识点,干嘛自己总结?不会总结,就跟抄书没啥两样,效率还低。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别人总结好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
但是我也不太建议用网上乱起八糟的总结笔记,毕竟是别人吃过吐出来的东西,你怎么知道你和他的脑回路一样。
如果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网上找一些免费***,个人认为没必要花钱报班。
如果你能自己总结,也不要太仔细,大概就是把要点总结出来,后期复习的时候看到要点能回忆起他背后的内容就行。
所以学习要讲究方法和效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建议能对你有帮助。
1 .首先准备好备考资料,建议购买中公《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本书和相关练习题资料。
2.留出充分时间把整本书大概看一遍,做好笔记,把每个模块内容学会整理成思维导图,方便来记忆,掌握教学大纲,基本和常考知识点。
3.认真多刷题,把历年真题都做一遍,研究一下,好好背常考知识点。
选择题20道,每题2分(共40分)。主要考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方法,及原则,德育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点在教育家及其理论,心理学家及其理论。
简答题10道,每题3分(共30分)。主要考察对书本概念的记忆。
材料分析题2道,每题20分(共40分)。这类型题目比较简单,答案都有惯用模式,建议多做题目,熟悉答题思路。
活动设计题1道(共40分)。
1.选好一套教程,网上视频课程获取途径较多。
2.坚持观看,边做笔记,最好画出思维导图,方便复习。
3.练习历年真题,熟悉试卷分值结构,难易程度,设问方式。
4.坚持,坚持,再坚持!!!定可拿下!
乾隆帝为何要一意孤行拒谏南巡?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思考。
乾隆帝南巡指的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六次南下江南地区。 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
乾隆皇帝为什么一意孤行拒谏南巡呢?在家带着不好吗,舒舒服服的,难道吃饱了撑的吗?
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乾隆皇帝祖父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南巡过。乾隆皇帝心想我祖父都能去南巡,我为什么不能,不能让别人看低我,必须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所以就下令南巡,不顾劝谏。
二,江浙人文茂盛,是中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仅以关系到政局和学术文化界的科举而言,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共举行了61科,其中,江浙两省出了51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38 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再就大学士九卿督抚来看,江浙两省出了很多大学士和尚书总督巡抚,像状元出身的吕宫、徐元文、于敏中等都任至大学士。所以为了考察人才,为了自己朝政,就下令南巡。
三,另一方面,江苏、浙江又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发生了多起文字狱。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绅衿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
四,抱着游山玩水的心态去的。毕竟每天都在朝庭,披阅奏章,无聊至极,想出去散散心。其实古代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每天都很累的,而且没有太多***活动。
所以小编总结乾隆皇帝一意孤行拒谏南巡主要为了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关注纵横天下历史,带你领略不同的历史。
一 玩。 乾隆时期处于康乾盛世中后期。自称 十全老人,自认 文治武功,自感 四海升平。当时江南富庶,远非北京苦寒之地,自然希望畅游四海,陶冶情操。。。。同时彰显皇威,震慑四海,青史留名。盛世之惑于民。
二看。 江南满清之财政命脉,税收几近于此,如此要害之地,乾隆自不能小视,同时满清建国以来,***才俊多出于此,文人雅士众多,读书人多乱民,江南多文字案。乾隆南行,亲视经济发展同时广布皇威严,震慑于民,维护统治。
三察。 满清异族统治,对于***和其他族群一直存戒。封关禁海是其国策,江南是禁海重地,固要亲自视察,以防微杜渐。中国近代灾难,极大程度因为满清异族统治的天然缺陷导致闭关锁国,中华百年混沌。
综上,乾隆皇帝远没有他自认为的英明神武,只是历史大规律使然。可乾隆皇帝赶上中华盛世尾声,又高寿,能尽母亲孝道,能享富贵荣华,是中华历史上少有的赢家和***儿。虽然满清天然缺陷,但是各代皇帝相对勤勉,故破胡不过百年之宿命,却引中华百年之殇。。。。。。。天佑我中华!
谢邀,大家好,我是爱历史的老猫,说起乾隆皇帝,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还有人说他是一位生活奢侈,只顾个人享受的皇帝,首先令人不可否认的是,乾隆皇帝我国的领土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乾隆皇帝在任期间是清朝版图最大的时期。但为什么有人说他生活奢侈只顾个人享受呢?这就要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说起了。
一说起乾隆皇帝下江南,我的脑海里总是能够出现隋炀帝的影子
相信大家都知道隋炀帝此人,首先隋炀帝是隋朝的末代皇帝,感觉隋炀帝和乾隆皇帝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去风景美丽的江南去游玩。隋炀帝这一玩弄得百姓怨声载道,还将自己的江山给玩丢了,我们反观一下乾隆,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期,沿途官员都会大量的搜刮民脂民膏,这些民脂民膏的第一个用途是给先来探路的钦差大人和其他官员送礼,第二部分就是用来孝敬皇上。当然了,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样。
隋炀帝将大隋的江山给玩丢了,相较于隋炀帝,乾隆皇帝还算好,至少大清江山还算稳定,但是他的六下江南成功将他父辈留下的资产挥霍一空,这也为后来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打下了基础。
乾隆下江南时期的确有许多大臣进行了劝阻,但是乾隆皇帝都将其给痛骂了一顿
乾隆皇帝是很向往江南美丽的风景的,他第一次下江南后就被江南美丽的风景给彻底吸引住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时期许多大臣都极尽搜刮沿途百姓的财产用来孝敬皇室成员。
乾隆皇帝有多奢侈,就拿乾隆皇帝的痰钵和便盆来说吧,他们都是出于江南地区非常有名的工匠之手,而制作他们的材料就是金银,这真的可以说是镶金马桶了。其次,乾隆皇帝来了之后得住行宫啊,于是乾隆皇帝又大兴土木兴建宫殿,这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一高兴就非常喜欢赏赐他人,一次上次就动挪上万两白银,就算国家再有钱也经不住这样的消耗啊。时间一长就有大臣出来反对了,说咱们下江南不但消耗了太多的财力而且弄得怨声载道,以后不能这样了。这一下子可气坏了乾隆皇帝。
他说“汝谓民间疾苦,试指出何人疾苦?怨声载道,试指明何人怨言?”,突然间觉得乾隆皇帝有点蛮不讲理。在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时期,就有苏州官员给乾隆上奏,说圣上南巡消耗实在过大,请皇帝体谅一下(就是先别南巡了,江南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乾隆皇帝一下子就急了,说我大天朝物产这么丰满,我下次江南你们这些狗奴才还拦着?乾隆甚至还将其中一部分劝谏之人贬了官),这样一来谁也不敢劝谏乾隆下江南了。从此以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期身边出现了许多阿谀奉承的小人,对国家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乾隆听不进去劝谏呢?盲目自大是一个方面,其次就是一直沉浸在“康乾盛世”的美梦之中
乾隆皇帝是非常自大的,他认为自己的大清朝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所有外邦全是蛮夷,连给自己提鞋都不配,其实他的底气来源于他父辈留下的资产。可以说,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为大清朝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没想到这么庞大的资产还是被“败家子”乾隆给败光了。六下江南、大修行宫再加上闭关锁国为后来中华民族落后于世界埋下了铺垫。
乾隆到了后期更加听不进劝,只要有人敢怀疑“大清盛世”,便挥出大棒将其给“打死”。它总觉得大清有着花不完的财产,所以乾隆皇帝下江南不听劝谏打压大臣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亲爱的朋友们,对于这一件事你们有什么看法与想法吗?欢迎留言吐槽,想看更多的可以关注我,每天都会更新哦
乾隆为什么要南巡,我们看乾隆自已怎么说。乾隆曾六次南巡,终点站是浙江杭州。乾隆四十九年第六次南巡——也就是最后一次南巡即将结束回时,乾隆在杭州颁发了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南巡记》,对自己六次南巡的主要目的作了说明。他总结自己即位五十年来一共做了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西师”另一件大事是“南巡”。“西师”,是指乾隆二十年(1755)至二十二年(1757)大兵两次进军西北伊犁,最后平定准噶尔、蒙古的战争。“西师”的目的是巩固安定西北广袤的蒙藏边疆地区。“南巡”,是指他六次南巡,其目的有二,一是稳定江南,安抚江南百姓、士人。二是治理好黄河、淮河、海塘工程,这既是关系到保障江南粮仓、维护封建王朝的根本举措,也体现他在江南百姓面前要树立一位维护关心百姓的有道明君形象的良苦用心。
乾隆走出金銮殿,走出禁卫森严的紫禁城,确实了解了民间疾苦和社会状况。他南巡江浙,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南巡途中,不废政务,兴修水利,解决黄河水患,修建海塘,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但是,帝王出行,总要有一定的仪式、规格,总要耗费一些国家财力。所以尽管乾隆每次南巡都不同程度地减免了沿途百姓的赋税,但由于官员、商人借机敛钱,还是有扰害百姓之事的。各级官员又将南巡办差费用部分转嫁到百姓身上,在修建行宫、御道、游玩景点时,又拆毁了许多房庐屋舍,致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百业调敝,6次大规模南巡还是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乾隆的6次南巡,加重了封建政风的败坏, 激化了阶级矛盾。到乾隆末年,清王朝很快从盛世的顶峰跌落下来,整个社会由治而乱,清朝由盛而 衰,从此一蹶不振。这与乾隆6次南巡大肆挥霍糜费,是有一定关系的,据说他六下江南,共花费2000万两银子。后人有评乾隆6次南巡曰: “劳民伤财,卒耗元气,而中国无宁岁焉!”而这一点,乾隆直到临死之前才意识到。退居太上 皇后,一次他当着储君顒炎的面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后来皇帝如南巡面汝不阻止 必无以对朕。“他还遗言继位者“未可言南巡”。 这不但使原想南巡的嘉庆皇帝不敢冒违父训,面且 往后的历任皇帝也没有再发生南巡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