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马上读一年级了,现在都在家,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什么?
由于外在环境、教育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因素的不同,注定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本质的不同。
孩子需要做好心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准备来适应完全不同的小学生活。
而家长也需要做好过渡期间的准备:
调整好心态 ,调整教育方法,提前安排好接送人员,加强对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
幼儿园 VS 小学
家长们最想知道的,想必就是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及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吧,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园和小学都有什么不同!
幼小衔接在家中怎么做?
一、生活习惯培养
小学和幼儿园相比,比较大的变化是每班孩子数量增多,教师数量减少,一些简单的事情必须孩子自己去做,不能总指望老师,这就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可以在家这样做:
1、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 例如: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绘本、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并能制作简单的手工、玩具等。
2、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例如: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
3、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例如:明白一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等时间段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厕所、喝水或准备后续活动需要的用品等。
4、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家长和孩子每天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生活,除了运动、游戏、阅读外,我们还要安排自理时间、家务时间、照顾动植物时间等,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对事物好奇的好品质,做生活的小主人。
二、行为习惯培养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孩子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
1、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一个人的坐姿显示出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个人修养,而且良好的坐姿对自己的身体有益处,孩子在家时间长了,有可能经常趴在地板上、窝在沙发上,我们要随时提醒孩子们做正、坐直,做手工的时候、吃饭时走路时尽量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
2、做好活动前准备工作。
例如:养成做事有准备的习惯,从活动前准备工作开始培养。疫情期间,各个幼儿园也都给孩子们推荐了丰富的线上活动,爸爸妈妈可以在进行活动前,给孩子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让孩子做喝水、上厕所、拿取工具等准备工作,当活动开始后,就需要要求孩子专注且投入地进行活动。
三、学习习惯培养
1、良好的倾听习惯。
想要孩子在学业上走的长远,就必须培养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这是所有好习惯中的基础,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和孩子多玩一些倾听的游戏,比如数字复读机的游戏,跟孩子说5个数字,让孩子复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说这5个数字的时候每个数字之间有1秒钟的停顿。随着玩的次数的增多我们可以增加数字的个数还可以扩展到词语、成语等,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正确的书写姿势。
进入大班后,相信爸爸妈妈们一定非常重视宝贝们的书写习惯。在读书写字的过程中,宝贝们的坐姿、握笔姿势一定要规范哦!
其次家长要了解,孩子手部小肌肉发展的成熟程度决定了孩子将来能不能把字写好看,能不能写作业时间长了不累。那么,在这段宅家时光就要多让孩子们做些手工活动,比如折纸、剪纸、捏橡皮泥、手工制作、使用筷子吃饭等,目的就是锻炼我们的手部肌肉,促进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为升入一年级写字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础。
3、培养良好的专注力。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上课做不住,上一会儿课就东看西瞧,摸摸这儿抠抠那儿,老师反映出来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在家里做手工时有的孩子做着做着一会儿就跑了,愁坏了家长。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可以专注的环境。有的家长孩子一活动就拍照,一边让孩子看照相机一边让孩子摆拍动作,实际上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活动。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和孩子珍惜”宅”在家里的时光,一起行动起来,为幼小衔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吧!
根据我我们自己带孩子的经验,真正对进入小学起作用的只有一点!
目前只要提到幼小衔接,那些所谓的砖家能给你讲出一大堆来,什么语言、什么科学、什么社会,说实话你听完了也就是听完了,因为如果对于幼儿教育不是多了解的人,听完你也搞不懂从哪里入手!
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我想说的是,对于幼小衔接只需要做好一点,那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就是每当新学期幼儿园刚开学的那段时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有的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上厕所都已经相当熟练了,而有的孩子呢,甚至连上厕所自己脱裤子都做不了,所以在小班阶段,尿裤子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孩子这么小,等他大了自然就会了!好一句“大了自然就会了”,有多少家长是一直喝着这碗毒鸡汤在养育孩子呢?孩子的成长一定是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三躺六坐八爬,孩子的成长是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在里面的,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或者是拔苗助长或者是把握不住时机,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不能有效养成,对于孩子的成长会有哪些坏处呢?
1、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挫败感,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极为不利!
比如说在一个班级里,就只有那几个孩子上厕所需要老师帮助,或者时不时尿裤子或者拉裤子了,那其他小朋友就会刻意的保持跟这些小朋友的距离,甚至个别的还会表现出嫌弃,时间长了,孩子自己内心里面就会因为这种不被认同感,而感到孤独和无聊,进而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比如不轻易融入团队等现象!2、因为敏感期的错失,而导致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出现滞后!
敏感期,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到了某个年龄节点上,就会对于某项动作或行为产生极大的兴趣,只要我们适当的提供机会与素材,孩子就能在这方面获得相当大的发展,而如果错过这个敏感期,即使付出数倍的努力都达不到在敏感期阶段的水平了!
比如细小事物敏感期,一般出现在1到2岁,如果发现孩子喜欢摆弄一些细小的东西,比如看到黄豆、花生米,喜欢一个个的拿来拿去,或者外出的路上看到下水道的井盖,喜欢上去抠那个小眼,说明孩子的细小事物敏感期到来了!
那么细小事物敏感期如果错过,会对孩子有什么不利的地方呢:
细小事物敏感期主要是锻炼孩子的小肌肉,也就是主要是手指的灵活性,我们都知道孩子拿筷子、系扣子、写字等活动都需要运用手部肌肉完成,如果细小事物敏感期,我们错过了,孩子的小肌肉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那么孩子在系扣子等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未来进入学校写字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大打折扣!
对于孩子的敏感期,家长如何做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呢:
其实家长做的工作无非就是两项:
1、要学会观察,即使发现孩子的行为特征表现,做出正确判断;
2、为孩子打造有准备的环境,比如细小事物敏感期来临时,多给孩子准备一些他喜欢的事物,比如玻璃球、各种豆类,还有就是所有孩子都非常喜欢的沙子,只要做好安全工作,就放心大胆的让孩子玩!
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定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各位家长务必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所谓一通百通,只要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好了,其他各项能力的发展就是水到渠成!
这个特殊时期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幼小衔接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1.孩子的作息要调整,每天早睡早起 小学上学一般是7点40到校,让孩子养成晚上把东西准备好,吃完饭就能出门。
2.自理能力,自己能够穿衣服,洗脸 刷牙。
3.学习习惯培养,握笔姿势正确,坐姿正确,这些开学的时候老师还会教。现在在家可以写写字帖。增加阅读量,像孩子小,家长可以带着读,这样也能学会一些生字。
45.家长心理建设,不要过分焦虑,觉着孩子没上衔接班可能会做不好,其实不会的,我家孩子没上过衔接班也很快适应了小学生活,家长做的就是多观察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