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即将和国际市场接轨,对农民来说有什么好处?
中国玉米即将和国际市场接轨,对农民来说有什么好处?
国内玉米市场在2016年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之后,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渐建立,这几年来,包括玉米的进口以及替代品的进口对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的影响在加大,国内玉米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在逐渐加强。
至于题主所说的中国玉米即将和国际市场接轨,不知从何说起。一方面,我国在加入世贸之后,对一些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实行了保护政策,即对小麦、玉米、稻谷和棉花实行进口配额制,以避免国际市场粮源的进口和价格对国内相关农产品产业的冲击。毕竟在目前我国农业的种植模式和农民的生产模式下,国内的农业发展基础难以在短时间内承受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
另一方面,国内玉米和国际市场接轨,更多的是体现在价格上的接轨,也就是说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玉米价格接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南方销区的玉米价格,与加征25%进口关税后的美国玉米价格基本相当。据测算,截止4月29日,美国美湾7月交货的黄玉米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1968元/吨,目前广东港口东北产玉米成交价1930-1950元/吨。但若是不加征25%的关税的话,按照配额内1%的关税来计算,国际玉米价格水平要明显低于国内价格,意味着国际玉米仍然具有比较明显的进口价差优势。
综合来看,国际玉米市场总体供需保持宽松,价格水平相比国内玉米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从考虑保护国内玉米产业发展,保护农民种粮收益出发,继续实行关税配额是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在目前国内种植成本居高等情况下,与国际玉米市场接轨对农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在2017年年尾受当时还是中国农业部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陈锡文提出建议:按生产成本加补贴的办法,小麦、稻谷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水稻每亩补贴100-150元!从那时起,“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我国粮价同国际接轨的说法就没有断过。如今又传出了我国玉米价位要同市场接轨的说法,那么由此我们产生两个疑问:1、我国粮价真的会同国际市场接轨吗?2、如果属实的话,对于农民有什么好处,国家有什么好处?
我国粮价是否会同国际市场接轨?
如今来看,当前我国市场的大多数种类的粮食价位还是要比国际市场价位略高的,短期内同国际接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说我国大豆价位要比国家大豆价位高出每吨300元左右,国内玉米价位比国际玉米价位高出大约每吨100元,而水稻、小米等农产品也同样如此,虽说除了大豆之外的其他农产品进口量并不大,而且还实行了配额制度,但是同国际接轨在短期内还不太具备实施条件。
首先,由于国内粮价偏高的现实,一旦国际接轨,必然导致农民利益受损,那么为维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则必然要为农业提供大量财政补贴。在当前***没有做好这方面准备之前,我想***不会贸然实施该方案。
其次,当前我国粮价真正同国外粮价差距较大的是大豆,而像玉米、小麦、水稻这样的农产品我国自给率高,而且同国外粮价差距很小,虽说这些粮食在原产国很便宜,但是到我国加上关税运费等其实同我国本土的粮食差距已经很小了。因此,短期内来说国家不会再对粮价做过多的调整。但是长远来看,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粮食价位同国际接轨的步伐却是不曾中断。
如果粮价国际接轨有什么影响?
在前面也有提到,当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农业部的陈锡文就积极推动粮价市场定价的策略,能够从一位如此人物嘴中说出的话,自然不是凭空出来的。科学兴农人物之所以我国提出了粮价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办法,初衷自然还是提高我国粮食竞争力,在如今经济市场环境下,我们的粮食价位由于我国特殊政策性背景,市场发挥的调节职能非常弱,比如说像前几年的玉米明明知道国内已经供过于求,但是国内依旧大量生产,反之大豆却在大批量的进口。
在发挥市场调节自动能力之后,发挥市场自主调节能力,将市场的供给行为交给市场一部分,从而优化供给。而且对于农民来说,种植方向也更为明确,不再是政策指向什么作物就去种植什么作物,而是市场什么作物有前景种植什么。
当然毫无争议的一点是,在国际接轨之后,我国的粮价不免要遭受一定的市场冲击,为此我们也有必要政策性的提供补贴,使得我国的粮食更具市场竞争力,能够产的出,卖的出去。如果今后真的实现国际接轨,那么农民而言也不必担心,必然会有一定的补贴的。
惠农圈为你答疑解惑!从上个月开始玉米的价格就迎来了上涨,让很多农民看到了希望,虽说上涨的力度并不是太高,但只要有上涨趋势,对于那些没有卖粮的农民来说就是一件好事。这样就可以卖上更多的钱,收益也会降低。而如今的玉米价格在0.8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和几年前的1.2元每斤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主要还是我国的玉米产量太高。
作为我国的3大主粮,且是产量最高的主粮,每年都会有3亿吨左右的玉米被生产出来,其实这已经超过了我国的市场需求量,以至于我国的国储玉米也在年年增加。好在玉米的深加工技术随之开展,让市场的消费力再次复活。去年的深加工玉米需求在6000多万吨,这样也可以缓解一定的需求。 每年70%的玉米都是用来进行饲料的加工,以此满足我国巨大的饲养需求。
不过每年的产量过剩,让价格也只能逐步的下跌,对于玉米种植者来说自然是不利的。但就算是如今的玉米价格在8毛钱一斤,和国际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大家都知道国际的农作物价格都要比我国低上很多,特别是大豆,价格更是十分的便宜,以至于我国的大豆发展行情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稳住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国家也给出了更高的补助,特别是东三省的补助金已经高达300多元,但玉米的补助就减少很多。 而我国的玉米和国际接轨是必然的***,毕竟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不过接轨之后价格还是会进一步的降低,这样对种植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只能看国家的补助金是否会提升,到那个时候种植的人也会减少,大家怎么看?
关于这个问题,钟情三农以为,我国玉米市场与世界接轨对于农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它只会为国产玉米带来降价,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作用。
如果大家不信的话,我们看一看最早拥抱世界,与国际大豆彻底接轨的国产大豆,最近这几年可谓是每况愈下,没有国家补贴的话,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不过,根据我国目前的玉米消费以及供给和库存情况,最近两年我国玉米价格还不存在与国际接轨的可能。截止去年年底,我国的玉米库存量还足够至少弥补两年的供需缺口。
但是,到了第三年以后,这种情况就不好说了。
我国玉米市场将继续开放,进口量扩大
其实近几年,关于我国玉米市场将与世界接轨的言论和消息一直都有传播,只不过随着最近两年我国玉米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这种当年的担忧正在成为一种可能性越来越大的危机。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几组数据。
2017年,我国玉米产量还是在2.6亿吨左右,但是市场需求量已经增长至2.7亿吨,首次出现供给缺口,而同时我国还有大约2亿吨的临储玉米库存。
2018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58亿吨,但是市场需求量已经达到了2.7亿吨,而最终的临储玉米库存量已经回落至1.8亿吨左右。
到了今年,我国玉米总消费预计将达到2.9亿吨这个历史峰值,可是当年度我国玉米产量或许只有2.55亿吨左右,而库存量只有8000万吨不到。
由此可见,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最多再有三年,我国的玉米库存量将会被消耗殆尽,即便如此,我国也刚做到玉米供需基本平衡而已。
所以,扩大玉米以及其替代品进口是几年后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我国不可能对这些粮食进口设置贸易壁垒,其价格优势将会十分明显,对于国产玉米而言,这是最大的冲击。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大家稍微知道一些国际玉米目前的价格,就会知道一旦中国玉米与国际市场接轨,对于中国玉米价格以及中国玉米种植户会带来多么大的冲击了。
进口玉米总量增加,国产玉米价格承压
如果大家对于四年前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还有印象的话,其背后的根源应该有所了解,那就是国家大量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大幅度挤压国产玉米的市场空间,导致国内玉米市场需求低迷,企业和养殖户多***购价格更加便宜的进口玉米或者进口高粱,大麦或者玉米酒糟,这些玉米替代品,在五年前的进口最高值一度达到了3500万吨,占据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百分之15以上。
而随后的里面时间,我国严格限制这些产品的进口,并且加大玉米去库存力度,国产玉米价格行情才逐步有了好转。
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一旦加大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力度,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的走低以及市场需求量的低迷。
所以,综上所述,中国玉米市场与世界接轨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更不值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