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年才能最接近小时候的味道?
感觉再也体会不到小时候的年味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盼头了,小时候盼过年,盼好吃的,盼新衣服,现在这些日常都挺好的了,所以也不像小时侯那样盼过年了。不知道老了我会不会盼过年,盼孩子亲人团聚。
每每过年的时候都会听到身边的人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砥砺,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与其说是年味的丧失倒不如说是人情味的淡漠。
我出生在胶东的乡村,小的时候过年是件极“庄重”的事情,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充满“仪式感”的春节就正式拉开序幕了。
对于胶东的“媳妇”们来讲,腊月做“饽饽”是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饽饽的作用不单单是春节的食物,也是祭台的贡品,更是年后拜访亲朋的礼品。一锅成功的饽饽是极为考究的,色白、质实、皮滑、形匀、不开不裂。从和面到开面,从呛面到醒面,整个过程需要接近三个小时,而揉搓的过程就占了三分之一,需要双手有力而且有温度,即便如此,也不敢说锅里的每一个饽饽都成功。
大年初一,照例我要去姑妈家拜年,妈妈会挑两个最漂亮的饽饽让我带着,如果这年的饽饽做的不够漂亮,妈妈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姑姑收到饽饽,肯定会对我夸奖妈妈做的好,同时也会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作为交换。在老家的过去,饽饽做的好就是好儿媳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现在呢,30岁以下的年轻人根本不会做传统的饽饽,甚至过年不吃饽饽,或者到饽饽铺里定做饽饽。
过年了,我们躲在被窝里睡懒觉所以错过了和妈妈一起做饽饽的时光。
过年了,我们习惯了城里的暖气怕冷所以不愿意和爸爸一起出去贴春联。
过年了,我们更喜欢大超市的繁华而不喜欢年集的脏乱差。
过年了,我们总觉得时间有限更需要多刷刷抖音而不是和家里的长辈们聊聊天。
搞祭祀供奉是老封建,做传统食物是老土不健康,拜访同族老人是浪费时间,就连放个鞭炮都矫情的犯“懒癌”。
这个世上不是天生就有春节,春节其实本就是人的节日。所以不是年味儿淡了,而是我们没了人味儿。
走出被窝,离开温室,走到大街上。
陪父母亲朋做做饭,聊聊天。和孩子一起学习传统,了解风俗,品味仪式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别让春节仅仅是,放***七天。
说到小时候的过年,小编真的很有代表性了。94年,小时候父母和姑姑姑父没有分家,住在一个院子里,一到过年放***弟弟妹妹一大家子北上,从小就坐着绿皮和后来的空调火车上北京,可能是因为当时急着见父母的心情,所以火车上给我的感觉是美好的。躺在床上听到哐哧哐哧的声音都觉得很安稳,所以直到现在,小编最喜欢的远行交通工具还是能选火车就火车(洁癖到火车上就不算事儿了)
然后到了过年之前,大家应该都是新衣服整一套,零食,大鱼大肉,饮料(哈哈哈哈哈哈哈都是吃从小暴露)准备齐全,自己也是因为小什么都不用担心,安心等待过年。
和妹妹弟弟手工准备好每年的新年贺卡稚嫩的字迹,(我爸爸到现在还保管着)各种新年祝福。然后过年的时候可以在院子里接上话筒,一起唱歌,那时候弟弟超级喜欢潘总的快乐崇拜,苦于口速跟不上,所以听不懂他在唱什么词。一大家子人一起包饺子,做紫菜包饭。院子里有一个小池塘,冬天干涸了,小编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想怎么利用这个坑,有的年是把气球摔进去看谁踩的多……各种新年回忆都是在童年。
可能我们都一样,新时代的发展,不像过去,吃的没有那么好,生活没有那么便利,交通也没有那么发达,小编一年北上两次见父母,所以每一次的过年真的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传统节日,真的是很久没有见面的亲人大团圆的日子。
现在,红包发的越来越多,有的春节甚至成为了别人的负担,机不离手,很多家人都很难静下心来好好开个家庭会议,讨论讨论。
仪式感越来越弱,因为每天都像过年。
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长大了,我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或者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所有的压力需要你抗或者承担的时候,你的心也没有小时候那么无忧无虑了。当然,想也可以。但是事实上肯定是有差别的心态。
过年的时候最讲求的是一个气氛,营造起来,过个仪式感强的新年,重拾儿时的春节。
春节作为团圆节这一点一直都存在❤❤❤尽管有时候工作真的忙,也一定要抽着春节回家和亲人们一起过。
物是人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阿。不是说现在的我们,或者说小时候玩的来同伴们再次走在一起就会还有小时候的味道。过年,我们小时候的味道还在,就是我们的心境变了,感觉不到那种味道,或者说我们都长大了,这种味道不再是我们应该有的了,而是换了其他方式,虽然其他方式让我们感觉不到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但事实就是这样子,有前有后,有小有大。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串一下门呐,说一说故事阿,了解一下彼此阿。要是过年的时候还在一起和小时候那样玩鞭炮,去小卖部买小烟花来烧,那是微乎其微的了。味道还在,我们要用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