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军棋卡片玩法?
一、吃子规则: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工兵,小棋遇大棋被吃,相同棋子相遇,则同归于尽;工兵能排除地雷,其它棋子不能排雷;炸弹与任何棋子相遇时同归于尽,也就是说,在军棋中,司令是最大的,就是司令可以吃一切的棋子。
二、字朝下摆:***的字朝下摆的(也叫翻棋、明棋);行营是子力的活的保护区,在行营中的子力可以免受其他任何子力的攻击,行营里的子每次只能移动一步,大本营,其中一个必然是军旗所在位置,另一个可以摆放其他任何子力。工兵行棋比较特殊,只要在铁路线上,在没有挡路的情况下,可以飞抵棋盘上任何位置。
三、棋盘常识:军棋棋盘:军棋棋盘包含铁路线、公路线,每方包括5个行营、23个兵站、2个大本营。兵站是子力的摆放位置,铁路线是子力的快行线,只要在直线上或弧型弯路子力走步数不限,公路线是慢行线,每次只能移动一步。
四、获胜方法:吃光对方所有能移动的棋子则获得胜利,或者一方用工兵挖掉对方三颗地雷后再用该方最小的棋子吃掉对方的军旗,也能获得胜利;如果有一方被逼得无棋可走了,也判定该方输棋。
80年代的代表玩具是什么?
我是60年代的人,我觉得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玩具,在不同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年关的玩具是玩炮仗,孩子东奔西跑,
把拾来的炮剥开,弄出里面的火药,再用铁丝和自行车链条做一把自制手枪,把剥来的火药装进去,一扣开关,一声巨响,很有意思。元宵节玩的纸糊的灯笼,这种灯笼,里面用高粱秆扎制而成,
外面糊上花花绿绿的彩纸,在里面插一根蜡烛,十分好看好玩。不缝年过节,孩子们就去野外挖胶泥,把这些胶泥使劲摔打变得十分有粘性,再用这些粘胶泥做成小汽车、屋子等各种模样的东西、
还有做成人形的,然后把这些模型再晒干,十分有趣。冬天,玩滑冰坎瓦,那时候,各村都有水坑,里面的水结冰,孩子们就在上面坎瓦。坎瓦是一种赌搏,就是用手掌大小的铁饼坎圆圈内的钱,谁坎出归谁,可有意思了。
80年代表玩具现在想起来都是满满的童年回忆。大家看看玩过的有几个:
1.泥巴。特别是黄土泥巴,可以拿来做杯子,碗等小女生们过家家需要的东西模型。还可以做玩具手***型,拿来村里小伙伴们偶尔开展的“战斗”使用。
2.陀螺。用木头削成的陀螺,然后用栓上绳子的棍子来抽着陀螺。能不停歇的抽上半天都不想停下来。
3.滚铁圈。用一根硬铁丝一头弯成环状挂在铁圈上,然后向前跑,使铁圈一直跑且固定用的铁丝不会脱离铁圈。如果能有计步器,那时候滚铁圈一天下来能有上万步,却也感觉不到累。
4.自行车。小时候家里要是有辆自行车则是最幸福的事。兄弟姐妹之间轮着学习骑自行车,那种学习过程和学会后的快乐不言而喻。
5.纸***,各种用废纸手工叠出来的手***型。大家一起上演“抗日大剧”。
6.易拉罐。暑***小伙伴们一起放牛,就会用易拉罐放在自砌的简易灶上煮东西吃。煮红薯,玉米,青蛙,黄鳝等。那种味道,是美味的回忆。
7.小火盆。每个上学的早晨,路上又冷又黑,有些家长就会给孩子用装菜用的钵子打上空吊上铁丝,拿来装火炭取暖和照亮。
8.打面包。用废纸叠成一个厚实可以分清楚正反面的正方形,我们俗称“面包”用一个去撞击另一个,翻了面就会被赢走。
9.鞭炮。没到过年每家每户都会放鞭炮来庆祝新年。小伙伴们就会挨家挨户的去寻找放过的鞭炮渣有没有没燃过的小炮,然后用小树枝燃了火,来放捡来的小炮。又激动又害怕又开心。后来有了摔炮,就放心大胆的玩起来了。偶尔还拿来恶作剧,趁别人不注意,摔到他脚边,然后吓人一跳。然后就开始你追我跑的局面,现在想想那画面就能笑起来。
10.跳方格。地面用老师那里偷来的粉笔,画上格子,每个格子跳上去的脚法不一样。有单脚跳,有双脚跳,有转身跳等。
11.打沙包。一个人扔沙包,把一群人当作目标,打中谁,谁下场。
12.抓石子。到河边或者山上找圆形的石头。五个过七个一组。扔起一个的同时摔下四个,再在扔起一个的同时把四个从地上抓到手里。一整天下来满手的灰和回家准备挨打的胆战心惊。
13.打弹珠。一个珠子用手弹去撞击另对手珠子,撞击到就算赢,被撞击的珠子就是胜利者的战利品。
还有很多玩具,地域不同,大家的玩具可能也不同,到快乐的童年都是一样的😄
谢谢邀请,我是一名来自北方农村的80后,我记得我小时候在老家和小伙伴们玩得特别开心,那时候无忧无虑。那时候的玩具都是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比如村边小河里玩泥巴,用模型把泥巴拓印好,然后用火烧使其固定成型。比如用纸叠成方方的元宝,几个人一起在地上玩。比如玻璃球,一毛钱可以买七八个,大家在一起***用多种形式玩法进行有输赢性质的战斗,我记得我那时候赢了很多玻璃球,然后再卖给输了的小朋友,比超市里卖的便宜,那时候卖了大概有10块钱。说实话,真怀念小时候。
真正像样的玩具倒没有什么,但玩的很开心。比如弹弹珠,滚铁环,摔泥巴,打陀螺,抓石子,扔沙包,纸元宝,军旗兽棋飞行棋,集卡片……回想童年,真的比现在开心快乐多了,很伤感的80后回忆。
慢慢老去或者即将老去的60、70后小时候都玩过哪些游戏?
慢慢即将老去的我,回想自己孩童时代的童真童趣。心潮起伏,思绪万 千。
我小时侯人穷,玩貝都是自己就地取材做的。玩过的游戏花样众多层出不穷。
摔泥窝,抓石子。踢毽子,叨鸡。老鹰捉[_a***_],等等数不胜教。至今记忆犹新!
我是70后,那时候和现在的孩子没法比,那年代在农村孩子有很多撒野的地方,可以在草垛里藏猫,还可以上坡里去摘酸枣,上屋檐下掏鸟蛋,最淘气的是上苹果园里偷苹果吃。
那会没有皮筋跳,只有跳绳,弄小石头玩磨得指甲盖都没有了,用纸叠成宝打宝玩,还有打liu玩,打转。那时候比现在冷,河里湾里冬天冰大厚厚,在上面滑冰,有雪的时候打雪仗吃屋檐上的冰凌子,上墙爬屋,下河扎猛,俩人打架拿拌子,点刚炮,都干过。
提起小时候想起曾经玩过的游戏,思绪立马飞到几十年前,和邻居的孩子同学玩打沙包,跳皮筋,翻头绳,踢鸡毛毽,跳方格,抓石子(抓桃子),推铁环,玩跳马,跳箱,荡秋千,到了冬天自做的滑冰车滑冰,在学校天冷大家挤在一起取暖(挤乡友)的情景历历在目浮现在眼前……
我是70后女生,我们的童年虽然很穷,但基本上都是撒着欢儿玩的,无忧无虑的。作业做完了基本上就是玩,帮着父母干活的都是哥哥姐姐。
我们的游戏可真是多,现在我都是在咧着嘴笑着呢。
在农村玩的东西基本都是天然的,就地取材。
玩拾子儿,这子儿就是小石头,在泥土地上玩的。类似的还有拾小毽子,是用布缝的基本都是四方形的,里面装上沙子,不能装粮食得留着填肚子的。还有拾桃核,拾杏核。
在地上画格子写“天下太平”,走五子儿,耗子搬家。
打捞瓦,打小偷,打弹弓,打贴儿,捉迷藏,老鹰捉小鸡,钻梯子打提搂,拍皮球,踢毽子,跳绳子,跳房子,跳皮筋,滚铁环,下象棋,下跳棋,翻绳子,编花篮,冰棍化了,跑跑,看小人书,过家家,演剧……还有好多我都没法儿表达,虽然我是女孩子,但男孩子的游戏也都玩儿,比我大几岁的男孩子爱带我玩,因为我不娇气,不会哭,现在叫女汉子。
说了这么多,不知有多少人玩过我这样的游戏,因地区差异可能有很多都不知咋玩的吧?
有同龄的吗?有老乡吗?[呲牙]
人一老.就特别爱回忆.由其是儿时的经历.那时因家里困难.儿童们都是自己哄自己玩.没有玩具自己作.作过最有科技含量的玩具是火柴枪.用铁丝和废自行车链条.当时火柴2分一盒.但是凭票供应.闹得家里火柴非常紧张.游戏男孩孑爱玩打仗.捉迷臧.夏天到河里玩打水仗.天气热整天在河里泡着.到冬天下雪就玩打雪仗.还有几种游戏很有地方特色.叫打鞋桩.几个孩子每人从家里拿几只旧鞋.围成一圈.拿一只鞋投另一只鞋.投中为胜者.胜者用鞋去打输者的脚底板.还有一种游戏叫打尜儿.用一根半尺长的木棍.两头削成尖状.玩法是先在地上划一个二米左右见方的方块.然后几个孩子用石头.剪刀.布分先后.先打者用木棍击打木尜.技术好的能打出十几米远.后者捡到尜往地上划好的方块里投.投到方块里就箕赢.童年的记忆.刻骨铭心.回想起来.生活虽然艰苦.确非常快乐.现在老了.什么事都爱忘.唯有儿时的记忆.永远也忘不了
冰糖葫芦!磨剪子戗菜刀!这些80后的童年回忆你还能记住多少?
在我们那个年代,我记得很清楚,放了学,在街道两边,有很多卖东西的,那个时候还是比较繁华,大多的人都是在家里找工作,外出打工的比较少,街道人很多,卖东西的也很多,从学校到家里不到一公里,就能把瓜子填满我的口袋,一会一个摊抓一点,一个抓一点。还有就是小时候捉迷藏,跳格子,踢毽子,羽毛球,打bo,抓石子好多好多在现在基本都没有了,现在的小孩都是各种玩具,各种培训,各种爱好的从小培养,那个时候我们是快乐的,不知道现在的小孩他们快乐吗?
冰糖葫芦,磨剪子戗菜刀。这些80后的童年回忆,我还能记住很多,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1. 吹糖人
那时候,街上来个吹糖人的,我们这些小孩立马围上去。看着那一块糖稀,被老大爷吹成各种小动物的形状,心里好奇的不得了。我记得吹得最多的是小老鼠,大大的肚子,长长的尾巴。
2. 冰棍
那时候,冰棍没有现在这么多品种,也不像现在放到冰柜里。是用一个白色的木箱子装着,沿街叫卖。小孩子没有钱,有时会从自家的鸡窝里,拿一个鸡蛋换冰棍。
3.铁环
那时候的孩子,基本上都有铁环。在街上推着玩,有时几个人比赛,玩的不亦乐乎。
4.火柴枪
那时候火柴枪是男孩子比较喜欢的玩具。拿一个火柴枪在手里,威风的很。
5.翻花绳
算是女孩子比较喜欢的一个游戏。两个小女孩在一起,绳子在彼此的手指间变换着花样,翻来翻去,满满的都是乐趣。
6.弹弓
80后的童年回忆还有很多,踢毽子、掏鸟窝等。
时过境迁,80后的童年回忆,现在有很多已经不见了。虽然现在有了很多更好的东西,但是回忆起来自己的童年,依然是满满的幸福感。
记忆中的市井声
现在偶尔也能听到些弹棉花做被子的声音,不过都是用电子喇叭循环播放了,混合着洗抽烟烟机的声音,曲调仍然***却没有喊声亲切。说起这些声音也不能说完全绝迹,城市里可能就剩下个收破烂了,来的频率至少按月才能计算。
曾经看描写市井的书,有提到过这些市井声音,足不出户光听调调你就知道是哪项买卖,然后噔噔噔跑出去,可以说他们是市井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叫卖声也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80后听的已经是个尾巴了,前几代应该会感受更深,不知不觉就发现再也没有叫卖的小贩了。
不过不能算失传,北京史家胡同做了个声音博物馆项目,很有情怀在这里推荐一下,不止有各种小摊贩叫卖的声音,还有很多我们记忆中的声音,飞鸽子的声音,公交进站售票员的声音等等,有机会可以去体验。这个项目是外国小伙秦思源一直在坚持做的,我也是看了电视对他的***访才知道的声音博物馆,他走街串巷到处***集,才令这些声音记录能够记录下来,创意很棒并且一直在持续。
八零后的人现在已经三十多四十岁的人了。说起三十多年前的生活,真的挺有回忆头的。农村八十年代还很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顿纯白面馒头,平时都是玉米面或小米面和白面混在一起吃。冬天基本上吃红薯比较多。那时候就盼着过生日和过年,因为可以吃上点好吃的。过年串亲戚白面馒头就是礼物。
看望老人的礼品基本上都是用牛皮纸包的桃酥点心,能拎上一桶麦乳精就算高档礼品了。
虽然那时候很穷,可小伙伴们都非常的快乐,没什么学习压力,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好好念书以后就等着戳戳扭***吧”就是没出息等着种地吧。可那个时代农村教育条件差,靠上学的没几个,基本上都没有报着考上大学的希望。就等着种地呢,所以老师说老师的,该怎么玩的还是玩,打不了挨顿老师的揍。那时候老师可以揍学生的,家长也支持揍的。调皮的孩子也很抗揍的。
那个年代孩子们无忧无虑,几个石子加上在地上画的格子就能玩上半天,一块碗底儿瓷片加上地上画上一个圆圈和一条横线就是游戏的全部。一个丢沙包就能玩的满头大汗。八十年代初一个村就村大队一台电视📺一村人看一台电视很热闹。
那时自行车都有大梁,学骑自行车够不着蹬,都是掏着蹬的,送信的邮递员骑着军用的摩托车我们叫电驴子很威风的。星期天是没什么作业的,拔草放羊是我们生活。羊往草多的地方一拴来树底下一躺,很舒服的哦。不说了还得看着孩子上网课呢?一眼看不住就玩游戏去了,哎!他累我也累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